928首页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您好,欢迎来到928·教育

登 录

注册账号

我的928

网站导航

首页 > 师者> 写作课件 > 立学为先 立品为本

立学为先 立品为本

0评论2016年02月17日 13:55

【教学目标】

1.分清“绝”等实词的义项、“焉”等虚词的用法和“”等通假字的情况,能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培养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分层剖析和充分论证的意识和能力。

3.了解并辩证理解荀子的“学习观”,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业”的道理。

【教学设想】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懂得学习的效用并身体力行。

难点:领悟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妙处。

课时:1节课。

准备:教学案和辅助性课件。

方法:运用主动介入式模式。

【教学过程】

一、超前诊断,找准基点

1.布置预习

配发学案供学生使用。

基本题:

1)阅读课文,画出疑难字词句。

2)上网查找有关荀子的生平、创作、思想方面的资料。

3)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思考文章要阐明的深刻道理是什么。

2.学情分析

收阅预习材料,评判明确要点:

第(1)题,根据学生反馈实情确定字词句的教学重点。(略)

第(2)题,根据学生查阅的状况确定需要删、补和改的内容。(略)

第(3)题,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确定代表性问题答案和纠正方法。(略)


二、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结合课件)以预言家提炼的公式“L<C=D”导入激趣。其中:L代表学习,即:LearningC代表变化,即:ChangeD代表死亡,即:Die。涵盖的信息是:不学习、少学习,或学习了,但学习的速度跟不上变化的速度,一样免不了要遭淘汰。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荀子的名篇《劝学》(节选)(板书课题和作者),来共同领略和感悟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所崇尚和倡导的“求学之道”。

三、知人论世,自主纠错

1.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

指名学生投影自己查到的内容并介绍;其他学生纠正并补充。

参考材料: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为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2.穿越时空

提问:荀子《劝学》的背景和真意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3.小结预习第(2)题完成情况,并指出需要纠正的问题。(略)

4.结合自己预习答题和课堂了解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自主纠错。(略)

四、研习文本,生生合作

1.吟诵感知

(课件显示)

语音:

蓼(liǎo)蓝  木直中(zhòng)绳  róu)以为轮  虽有(同“又”)槁暴(  参省(cān xǐng  知(同“智”)明  跂(  假舆()马者  楫(  生(同“性”)非异也  跬(kuǐ)步  骐骥(qí jì  驽()马  锲(qiè)  镂(lòu

断句:

/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无爪牙之利  /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指名朗读,酌情纠正,并要求齐读。

2.义法揣摩

听音频跟读第一节后共同疏通第一节。指名质疑和串讲。注意点明:两个“于”,前一个是介词“从”,后一个是介词“比”。“为”,形成。“以为”,应为“以(之)为”,省略句,译为“把(它)做成”。“曲”,弯度。“中”,合乎。“然”,这样。四个“而”,前两个都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却”或“但是”,后两个都是连词,可译为“并且”。这一节出现的通假字有:,同“煣”;有,同“又”;知,同“智”。

听音频跟读二三两节后分组疏通,明确两组疏通第二节,两组疏通第三节。大组交流,指名质疑和串讲。注意点明。

第二节:“终日而思”的“而”,修饰连词,可译为“地”。“所学”,名词性短语,学到的东西。“跂而望”的“而”,顺接连词,不译。两个“之”,结构助词,可不译。“登高而招”和“顺风而呼”的“而”,都是顺接连词,不译。“而见者远”、“而闻者彰”和“而致千里”、“而绝江河”的“而”,都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却”或“但是”。这一节出现的通假字有:生,同“性”。

第三节:“兴焉”和“生焉”,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而神明自得”的“而”,连词,可译为“就”。“备焉”的“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了”。“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的“而”,都是顺接连词。“爪牙之利”和“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句,译为“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上”和“下”,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向上”和“向下”。“蟹六跪而二鳌”的“而”,并列连词,不译。

3.文脉把握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学生思考回答后课件演示:

 

              1.可超越、可提高;可变化、可改善。

              学习可实现智慧明达、行为无错的愿景。              从作用上论证

学不可以已    2.摆正关系才能提高效率;改变方式才能提高境界。

(中心论点)   善于借助外物条件是超越常态的奥秘所在。            从效应上论证

              3.积累是基础,坚持是关键,专一是保证。

              三个要素对实现远大目标来说缺一不可。              从成因上论证

 

【来源于:北大语文课程网】

举报 收藏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条数: 0条
点评列表
加载更多评论
本文作者

928教育官网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