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首页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您好,欢迎来到928·教育

登 录

注册账号

我的928

网站导航

首页 > 家委会> 360行体验 > 一件瓷的传承

一件瓷的传承

0评论2017年07月28日 12:18

体验职业:青瓷烧制

体验地点:丽水龙泉

青瓷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丽水龙泉的一张“金名片”,从南北朝开始,龙泉人就已经开始烧制青瓷。在南宋时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青瓷的烧制技艺达到颠峰。

新中国建国初期,青瓷技艺一度传承艰难。一九五七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恢复青瓷生产”,浙江省由八位专家组成仿古小组,在第二年春天点燃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经过五十年的恢复发展,龙泉青瓷在今天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期。

那么,青瓷到底是怎样“出窑”的,龙泉的新老匠人们又在做什么?记者近日走进龙泉一探究竟。

青瓷成型不容易

刚进杨江鹏的工作室里,就看到墙角堆着一包一包“泥巴”,杨江鹏告诉记者,这可不是普通的泥巴,“拉胚”用的泥非常讲究,里面铁和其他微量元素的配比直接影响着青瓷的质量!

“揉泥”是制作青瓷的第一步。杨江鹏用线切了一块泥放在了桌上,像揉面一样揉了起来。记者看着“揉泥”似乎很“家常”,便也上手试了试,但是刚揉了一会儿,只见一旁的杨师傅摇了摇头,“泥不是这样揉的。”杨江鹏告诉记者,揉泥可不能“胡揉一气”,要匀速地向着一个方向揉,把泥揉匀揉透,将里面的空气全都挤出来。“如果没有揉匀,那么瓷各个部位烧制后收缩程度就不一样;如果残留空气,那么烧纸的时候青瓷很可能就炸裂。”杨江鹏告诉记者。

解决好了要用的泥,就可以开始给青瓷“做造型”了。“拉胚”就是将泥巴简单地做出想要的瓷器的形状。在旋转的工作台上,“拉胚”开始了。杨师傅给手上沾了水,让泥可以圆滑地成型,随后握住泥慢慢向上,及至顶端时用拇指扣住“圆泥柱”的中心,不一会儿一个碗状的“胚”就做好了。记者试了试,却总是在向上的时候让“圆泥柱”成了“比萨斜塔”。杨江鹏告诉记者,双手的用力要均匀,才能不让泥倒向一边,可就是就一句简单的“用力均匀”,师傅也说到,“没有半年功夫是很难做到的。”

拉完胚后,湿漉漉的“胚”要放在阴凉通风处,让“胚”全身均匀地晾至半干,才能进行下一步——“修胚”。因为是手工捏制,刚晾干的青瓷显得没那么“精细”,为了让青瓷细节更漂亮,所以要进行“修胚”。同样是旋转的工作台,师傅再用不同的刀具对青瓷的各个部位进行“修理”,数了数,光是刀具的种类就是六种,长刀、短刀、弯面刀各式各样,不同的刀具被用来应付不同的造型。修胚时,师傅也保持着绝对的安静,哪怕只是喘个气这样细微的动作,都可能让刮蹭的厚度偏差那么一丁点,从而毁了整个模具。师傅说,这样的气定神闲,练上三五年才能初具功力。

同时,记者看到,所有的工作台工作时,都在顺时针旋转着。师傅告诉记者,因为揉泥时有固定的揉的习惯,所以揉的泥放上了工作台,也要顺着方向操作。“经过千百次揉捏的泥室友自己的内里的纹路的,在拉胚和修胚时,我们可不能一不小心‘顶’着这些纹路捏型刀刮,不然刀顶在了纹路上,可能一整块泥都要被跟着刮下来。”

修好的胚经过简单的素烧,模具才算是真正成型。记者也算大开眼界,仅仅一个模具制作,就有如此多的细节需要注意。

看到前面这些步骤,似乎与其他瓷器制作大同小异。然而相比其他瓷器,青瓷有着更厚重的釉料。上釉前,会将釉料在水中充分搅拌均匀,随后将模具放入釉料中浸泡。而在拿起模具时,师傅却把模具在油料中匀速旋转了很久之后才慢慢提起。师傅说,只有这样,才能让釉料均匀地吸附在模具上,提起釉料也不容易轻易地从器壁上滑落。

并且与其他青瓷不同的是,青瓷的釉料很厚,只是简单地一次浸釉达不到青瓷釉料的“厚重感”,所以之后还要在浸过的模具上一层层地“喷釉”,有些青瓷甚至需要喷上七八次。有些青瓷上刻上了花纹,而在这些细缝上釉料的处理更加小心,师傅们会用毛刷蘸着釉料小心翼翼地涂抹上去。

做瓷不易,需下苦功

把拉胚做熟练要半年,修胚也要三五年才能小有所成,而这两项学起来耗时长久的工作却也仅仅是基础。做好青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有许多人往往刚刚入门,就磨完了耐心,半途而废。

更难的是,青瓷三分靠做,七分靠烧。不同于其他瓷器简单地靠温度“烤”好瓷器,青瓷在烧制上要更复杂。青瓷烧制是胚泥里铁元素氧化还原的过程,所以整个烧制分为“氧化烧”和“还原烧”两个阶段,烧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气候的变化、炉内气压的大小每个因素哪怕有着细小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窑烧出的青瓷的质量。

首先进行的是氧化烧。模具放进窑里后,先将温度不断升高。升温有着很精细的要求,前期通常精确到一分钟三度,之后随着烧制的进行升温的速度慢慢放缓。这个阶段窑里保留着大量的空气,让胚泥里的铁和氧气充分接触完成氧化烧。而还原烧则与之相反,需要排空窑里的空气。如今,如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已经使用了极易控制的电窑,但是龙泉仍在使用气窑,就是因为还原烧的需求。气窑烧气,在窑里有明火,当大火充满整个窑炉,空气自然也就失去了“容身之所”,才能创造还原烧需要的环境。

在气窑外面,有一个温度显示器帮忙监控着里面的温度,同时下面也有个排气孔。师傅说,这是老手艺人烧龙窑留下的习惯,以前看窑里的温度,全凭自己的双眼看里面火焰的颜色。那为什么要这样细致地观测窑里的温度呢?师傅告诉记者,青瓷烧制时,青瓷上的釉料在“流动”,如果一不小心温度低了,那么瓷器很可能没有烧“透”,但是温度如果高了,又可能让过多的釉料从模具上滴下来。

青瓷的烧制,难度很高,没有一份坚持,完全无法做到。半路出家的叶传应学了整整8年,自己觉得才算出了师,于是找到了这处僻静的山脚下,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刚开始的三年,叶传应每次都以十二分的认真做着青瓷,可是每次兴冲冲地打开窑炉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一窑废品。而对这些有瑕疵的作品,叶传应全都砸了,一个不剩。“刚开始,烧了三年,砸了三年。每次砸的时候也很心痛,虽说有瑕疵,但是都是自己的心血。”

三年,一件成功的作品都没有出,对于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知难而退,但是对青瓷的热爱让叶传应一直坚持了下来,仍旧一门心思放在青瓷上,有时候哪怕不吃不喝,叶传应都要做出自己的满意的模型。渐渐地,叶传应每次出窑的成品率一次次提高,到现在叶传应做的青瓷在龙泉这个大师云集的地方也能够小有名气,结果终究没有辜负自己十多年来的汗水和坚持。

提起往事,叶传应觉得这反而是一份历练:做瓷,情绪便不能大喜大悲。如今,他已经在年青这一辈里小有名气,但是叶传应仍然清楚的认识到:“和师傅那样的大师比,我还差得很远,在青瓷烧制的学习和工艺的研究中还需要做得更多。”

“仿古”和“创新”

青瓷至今,历史也有千年之久。千年以来,青瓷的造型、图案都有着不小的变化。那么如今,想要做好青瓷,应当学习古人的精妙?还是创造自己的艺术呢?

25岁的杨盛侃从小就对瓷器、古玩一类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又是龙泉人,自然对青瓷爱好非常。不同于其他匠人的工作室里放满了自己制作的青瓷,杨盛侃家中却放着一堆“捡来的、淘来的‘破烂’”,一打听才知道,这些“破烂”原来都是古青瓷的碎片,也都是杨盛侃的“课本”。杨盛侃说,自己经常研究这些古青瓷的造型、釉料、图案,然后模仿着自己做。他认为,要想做好青瓷,一定要先学好古人留下的东西,“为什么南宋的青瓷从古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呢?这其中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很值得我这种初窥门径的人深入地研究一番。”

68岁的青瓷大师陈坛根和青瓷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在青瓷烧制的技艺上更是已臻化境。陈坛根对于作品的要求很高,烧出来的青瓷只要有些许不满意,都会被愤然砸碎。“我对青瓷就是要追求最好最美的一面。”陈坛根如是说。

但不同于年轻爱好研究模仿古瓷器的是,陈坛根更多是在青瓷的设计中加入一些新元素。为此,陈坛根经常外出参加一些陈坛根经常外出参观一些艺术展,每每遇到一些亮眼的图案,就暗暗记在中心,回到家中,刻在修好的胚上,将这些精美的图案用青瓷的方式展现出来。陈老认为,现在的很多人,对瓷的理解还是有误区,只注重“仿”,不注重“创”。说白了,“仿”来得快,而“创”是需要长期积淀和付出的。

陈坛根对年轻人传承的忧虑还不止这些。龙泉青瓷的烧制方式在90年代全面从传统的“龙窑”变成了现在的“气窑”,比于龙泉传统制“龙窑”而言,“气窑”更环保、更方便、烧制温度更可控。陈坛根也并不守旧,好的工艺不仅提升效能,还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品质,他也学会了使用“气窑”。老匠人会用新手艺,可是新匠人对于老手艺却所知甚少。

“我现在打算找个合适的地方建一座龙窑。现在有兴趣、肯钻研的年轻人很多,这很好,但是他们对老工艺并不熟悉,所以对我而言就很有必要将这些老手艺教给他们,让他们把这些老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让他们知道老一辈人,是怎样烧瓷的。”陈坛根说。

如同其他老手艺,龙泉青瓷也曾一度遇到传承、发展的难题。一味守古不创新,不重品牌保护,传承断代等情况也曾出现。但如今,青瓷重新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龙泉,不断地有年轻人加入到青瓷传承的行列中,给青瓷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活力。同时,老工匠们在青瓷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创新,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青瓷文化里,传承给下一代。

记者手记:老手艺,新发展

在龙泉,手艺人们在努力保护、传承好自己的手艺,同时,不仅是手艺人们自己在努力,龙泉当地对青瓷这项世界级非遗的保护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龙泉文创办主任王岗介绍到,除了用各种渠道,对陈坛根这样的大师进行重点宣传,提升青瓷品牌影响力,延续两大产业的“香火”外。龙泉还给予当地的青瓷制造企业和工作室资金扶持,让工匠们可以踏实做手艺、专心钻技术。

同时,政府也经常前往手艺人的家中或工作室,了解他们的创作、经营情况,纾解心结;帮助他们联系客商,对接参加各种文化产品交易会;安排与其他行业、国家之间的学习交流,多开眼界。“中生代”青瓷大师王武就其中的受益者,在他的展厅里,最耀眼的地方摆着3套作品,分别是为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所做。介绍第一年,政府工作人员找到他,问他能否为互联网大会做一些青瓷,只是价格上可能不会太高。王武一听,立马拍胸脯,“这是好事,不仅是宣传龙泉,也是在宣传我,不要钱都行。”随后连续三年王武都有作品入选,俨然快成了“中生代”的代言人。

“这些老手艺的生命只靠兴趣、情怀很难延续,只有当其集聚为产业,才能有生生不息的活力。”王岗说,为了保证品牌的含金量,出台了专门的行业标准,并设立了检测中心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今,年轻的后辈们在努力钻研,大师们也没有停下创新技艺的脚步,整个青瓷行业在龙泉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传统的老手艺如今开出了新花朵,青瓷这块“金字招牌”也被龙泉再次擦亮。


来源于人民网—浙江频道

举报 收藏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条数: 0条
点评列表
加载更多评论
本文作者

928教育官网

今日热门